《科学研究训练》教学大纲

来源:admin

浏览量:0

更新时间:2021-09-12 11:04:07

《科学研究训练》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0085

课程负责人:谢志雄

课程中文名称:科学研究训练

课程英文名称: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72

授课对象: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专业基础课(含实验)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训练,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创新意识,能初步掌握相关文献的查阅、提出问题并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设计实验、能寻找利用新的实验仪器与手段解决问题和公开科学报告和论文撰写提交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室文化素养和科学研究的协作精神。

2~4/组选择课题;学期结束需要提交论文与原始记录,在实验室中作正式论文答辩并选择一定数目的研究小组进行全院公开报告。论文格式参照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字数不低于1万,其中前言部分不超过总字数的1/3

 

二、 教学要求

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研究方法,掌握文献的查阅分析、实验方案设计、科学思维的基本模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基本技巧,重点掌握应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有获准大学生创新性项目(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大学生业余科研项目的学生原则上都要参加科学研究训练课程的学习。

 

三、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道德问题”专题

12学时

实验项目设计、实施、论文写作

56学时(要求实验室工作时间不低于72小时)

论文答辩

4学时

 

第一阶段:“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道德问题”专题

      内容:选题原则、生物文献查阅、大学生业余基金项目申请、实验方案设计完成的策略、论文写作、报告和科学道德问题等。

      重点讲授:文献查阅分析、实验方案设计及遇到的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二阶段:实验项目设计

内容:学生与各项目指导老师探讨制定实验方案,科学研究训练实验室使用登记注册。

重点讲授:

 

第三阶段:实验方案实施

内容:学生与各项目指导老师探讨制定实验方案,科学研究训练实验室使用登记注册。

重点讲授:各指导教师负责各项目使用到的特殊的实验技能培训和实验进程关节点的把关。

 

第四阶段:论文写作与答辩

内容:论文审阅、预答辩;集中答辩,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指导小组根据研究结果、论文报告及答辩表现综合评分。

重点讲授:论文写作技巧和答辩技巧。

 

四、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自编ppt课件。

参考书:[1]《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三联书店,汉斯.波塞尔著,李文潮译,2002年。

[2]网络相关文献,如:Advice on Research and Writinghttp://www-2.cs.cmu.edu/afs/cs.cmu.edu/user/mleone/web/how-to.html

 

五、 考核方式

(一)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道德问题          0~15分

依课堂作业及出勤考核。

(二)科研素质                                0~10分

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室出勤(不低于72小时)、清洁卫生、实验室规章的执行等情况综合评定

(三)课题实施情况                            0~20分

指导教师依据研究工作表现综合评定。

(四)课题完成情况                            0~25分

指导教师依据课题完成结果综合评定。

(五)论文                                    0~25分

由“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指导小组”评定。按排名依次递减(级差2分),答辩及公开报告者酌情加1~3分。

(六)课题完成后实验室善后工作                 0~5分

由指导教师依据课题完成后是否依据实验室规定按要求完成移交工作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