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物 学 野 外 实 习 教 学 大 纲

来源:admin

浏览量:0

更新时间:2021-09-12 11:04:07

汪小凡  谢志雄

一、教学目的

1.强化生物学基础课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对宏观生物学的感性认知。

2.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3.加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直接了解。

4.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训练其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生态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植物生物学:包括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繁殖生物学、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等相关内容。

2.动物生物学:包括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动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及其它相关内容。

3.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样品的野外采集方法、菌类分类学等内容。

4.生态学:植物种群与群落生态学、植物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点、动物行为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等相关内容。

 

三、基本要求

1.认识动植物的形态多样性,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动植物。每个学生应参照动物志呵植物志中标准格式准确而完整地描述动物和植物各5种以上。

2.认识生物界的物种多样性,了解重要的动植物类群的特征。每个学生除应能区分动物和植物的各大门类外,应掌握动物(昆虫类)1020个重要目、植物(维管植物)2030个重要科的特征,并能识别动物50种、植物150种(昆虫类准确到科,维管植物准确到属)以上。

3.掌握动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检索表和植物志来鉴定动物和植物。每个学生应使用检索表检索动物和植物各5种以上。

4.学会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每个学生应严格按规范采集和制作合格的植物标本10份、动物标本5份以上。学会土壤微生物的采样方法,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土壤样本的采集。

5.掌握GPS定位仪、海拔表、测高仪、数码相机等野外工作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海拔高度、经纬度、坡度、坡向等的测量方法和对土壤类型的初步判断。

5.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学会样地调查的基本方法。每个学生至少应参与一个样方的调查。

6.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熟悉植被的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能对典型的植被类型作出判断。

7.学习野外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基本方法,每个学生参与一项小专题研究。

8.按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和小论文。

 

四、 实习地点和考察线路

实习地点为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基地)。宿营地为木鱼镇。

主要考察路线:

1木鱼镇—香溪源(约3 km,海拔11501300m):观察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交植被类型,考察植物形态多样性,学习各类标本采集、制作方法(4学时)。

2.木鱼镇小当阳—天生桥(约12 km,海拔9001000m):参观古老植物园、药用植物园,观察常绿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林混交植被类型(6学时)。

3.木鱼镇—关门山(约4 km,海拔10001100m):参观兰科植物园,考察水生动物,观测昆虫传粉活动,采集植物、昆虫标本和土壤微生物样本(4学时)。

4.木鱼镇小龙潭—阴峪河—金猴岭(约30 km,海拔21002500m):观察落叶针叶林等植被类型,考察植物和水生动物类群以及灵长类生境,采集土壤微生物样本(6学时)。

5.木鱼镇板壁岩—神农顶(约40 km,海拔250031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