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人物 | 彭方:探秘冰雪极地的微世界 感悟热情赤诚的科考心

来源:admin

浏览量:0

更新时间:2023-12-19 14:12:00

转载: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3-12-19 12:00 发表于湖北

     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向正在参加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4名师生和全体考察队员致以亲切慰问。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武汉大学师生的科研精神以及发挥学科优势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同时也对学校广大师生提出了殷切嘱托和未来期望。

 

  冰雪之地,逐梦之处。我国南极第一张地形图、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中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众多以第一冠名的成果,彰显了一批又一批从珞珈山到极地奔赴而来的科研学者敢为人先、不畏艰险的攻关精神。极地考察是靠科技硬实力支撑的国家大事业,背后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我院微生物学系彭方副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和答卷人。从2009年起至今,彭方老师已经参与了南极科考4次,北极科考9次,实地考察、奋力钻研的身影年复一年,她用最纯粹的科研初心一次次奔赴白色荒原,用最赤忱的科研热情一步步践行科考精神。

 

胸怀国之大者
图片1.jpg

 

   恰逢极地科考四十载,彭方老师表示,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武大极地科考事业的充分肯定和对科考队员的深切关怀,更是对武大师生的鼓舞与鞭策。“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不仅是对青年学子能动力和创造力的强调,也是对教育工作者为国育人理念的敲钟,回信精神在师生中催生出强烈共鸣,激荡出振奋人心的温暖力量。


  “科学不是唯一的”,彭老师介绍科考团队时说到,“这是一个学科交叉的队伍,不仅有测绘学科,还有人文学科”,通过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以期达到多方位体系化了解极地地质、气象、物理、海洋、生物等全貌内容的目标,在适当利用和有效保护之间保持平衡,“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极地科考意义深远。极地考察不仅是国家实力的展示,更是人类探索自然科学的尝试。南北极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左右着全球的冷暖过程,同时也能进行灾害预警,保障军事安全。另外,南北极丰富的资源、能源、物种多样性也吸引着无数像彭老师一样的科研工作者筚路蓝缕,初心不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极地科考队员一步一个脚印地砥砺前行,用科研报国的形式担负起责任和使命。


   彭老师尤其记忆深刻,在第38次南极科考时所有队员一起组织收看春晚和冬奥会开幕式的心情。“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和祖国同频共振,共同分享荣光和骄傲。”吉祥窗花、舞狮舞龙、热腾饺子、围坐一堂......在白色大陆也能过一个难忘的红色中国年。

 

勇攀科学高峰
图片2.jpg


  长夜漫漫、行程满满;路程艰险、西风不减;极地环境、变化莫测;越冬挑战、心理极限......极地的科考环境特别恶劣艰险,天气变化莫测,有时会在一天之内经历狂风、暴雪、大雨等极端天气,这都给采样研究带来严峻挑战。尤其,在穿越“魔鬼西风带”时,颠簸严重,对科考队员的身体形成巨大考验。


       除了恶劣天气之外,彭老师也提到,在天气较好的窗口期,队员们不仅要忙着搭建设备,还要完成物资装卸、设备维修等日常维护工作,为了抓住仅有一两天的窗口期,通宵作业更是家常便饭。此外,伤后愈合缓慢、膝盖疼痛、低血压,也是队员们经常遇到的“极地限定挑战”。



图片3.jpg

  在最近的一次北极科考任务中,彭老师在冰山采样时腿部骨折受伤,但她仍坚持完成了科学考察的全程要求,彭老师以不断挑战个人上限的探险意识,和女性科学家坚韧坚强的不屈精神,像一支“极地玫瑰”,在恶劣环境中仍芳香绽放。物如其人,在极地低温、干旱、强辐射、寡营养的特殊环境中也有不少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绝招”,为了寻找新的微生物物种并研究它们适应环境的特性,彭老师选择毅然决然持续14年奔赴极地。


       不论极地的环境与天气多么恶劣和极端,彭老师与队友每年都会冒着风雪、严寒和暗藏的危险,坚持徒步开展极地户外监测和研究,他们通过观察位于南北极各自建立的15个植物样方的长期监测数据,综合性研究其中植被、微生物、污染物、气溶胶等对生态的作用,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对极地生态环境的反馈。

 图片4.jpg


接续砥砺奋斗

   尽管已经参与极地科考十四载,但是在被问及是否还愿意继续参加时,彭方老师依然坚定表示愿意继续走在科考的第一线。“一方面,在南极长城站我们建立了需要进行长期监测的样方,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实验室得出的结果和结论还需要到南极现场验证”。彭老师结合微生物研究的特点着重强调了深入特定环境采样的必要性,始终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和严谨。


       科研是没有止境的,如同爬一座山,可以沿着前人走过的路继续往前走,也可以自己摸索出一条更新的路,科研不断传递着代际之间的接力棒。彭老师非常希望后辈的学生,还有其他的同事朋友都能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南北极科考中,这是一个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实践中的最好传承。


       12月14日,彭方老师为生命科学学院全体师生做了一场有关极地科考的政治学习。彭老师并以十六字短句寄语在场青年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鼓励同学们执着于理想,存粹于当下,不忘对学术的热爱之心,不忘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之心,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持之以恒,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图片5.jpg


   一代代武大人前赴后继,把热血和生命奉献给了祖国极地科考事业。谈及此,彭方老师动情地说:“在中国极地事业中从没间断过一代又一代武大人的奉献,希望我们生科人也能够为祖国奉献青春,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自身的真本领,在极地生物和生态领域缔造辉煌!”

 

文字:赵玉曼 图片:陈雨璐

编辑:贾洋洋

审阅:余丽